找到相关内容117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永明延寿大师至圆、至顿、殊胜、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

    流转的苦果。《法句譬喻经》:佛告长者:‘贪欲、嗔恚世之常病,愚痴无智患害之门,三界、五道由此堕渊,展转生死无央数劫,受苦万端由尚不悔,岂况愚人能得识此!贪欲之毒,灭身、灭族害及众生。  《大乘本生心地...

    净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0757873.html
  • 庄春江著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》(1)

    细微物,就称为「业」。「业」是一种物质,附在灵魂中,成熟结苦果或乐果后,才会离开灵魂,如此循环不已。解脱,一方面就是要使「业」不再附著於灵魂之上,另一方面,就是要努力地让已经附著的「业」,能早日成熟离开...

    庄春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757907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解(1)

    者,故云“第一。”然法本无说,恐凡愚于法取著,故云“即非第一波罗蜜,”有因缘故(指有四悉檀利益),亦可得说,故云“是名第一波罗蜜。” 八断舍身未脱苦果疑。   “须菩提,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658274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解(2)

    恐凡愚于法取著,故云“即非第一波罗蜜,”有因缘故(指有四悉檀利益),亦可得说,故云“是名第一波罗蜜。” 八断舍身未脱苦果疑。   “须菩提,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,须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758275.html
  • 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

    看似悲凉厌世实则乐观旷达的情怀。《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》则说:“而我遗有漏,与君用无方。心垢都已灭,永言题禅房。”有漏,即烦恼。佛教认为众生由于烦恼所产生的过失,结出的苦果,使人在迷妄的世界...

    李小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5758426.html
  • 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

    (supreme morality)。专就原始佛教以及(传统的)小乘佛教言,世俗伦理的奖励根据是在“善有乐果,恶有苦果”的业报轮回之说,功利主义的倾向极为明显。佛陀本人虽不必真信轮回思想(如积善则可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2959062.html
  • 从缘起论到解脱

    这里我们略加介绍。  “业”是指有情众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身、语、意方面的善事或恶事。佛教认为,有情众生在行事之后,其力用并不会消灭,是要招感结果的。善业招感善果,恶业则获苦果。感受人天鬼畜等总果者,...

    乔凤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1459098.html
  • 《大迦叶尊者回忆录》

    之下,种下的苦因,就必须自己承受苦果,这样才不拖累别人,才是佛天的慈悲啊!”  阿蒙轻轻地向麻哈·卡夏巴点点头,微笑着说:“卡夏巴啊,你想的是对的。可是你所想的内容,比布大所想的浅显多了。法是慈悲的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14759239.html
  • 字宙人生的本体论

    不过,这善或恶的业因,所招感能受苦或受乐的总报果体--精神与物质所组合成的生命,却是无记性的。我们生命的性质既不因我们宿世善业所招感的快乐享受而变为善性,也不会因宿性恶业所招来的苦果而变为恶性,此...有情生命的缘起,是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……。行是身语意的行为,众生由于无明的障蔽本灵而有种种不轨的三业行为,因而招来生死的苦果。但当人身最初投胎时,在母胎中尚未完成人型的肉体中(羯罗篮),是有着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259544.html
  • 寻觅释尊的真意—吕澂先生关于佛学基本问题阐述试探

    原因,即在人生的本质上。分析人生,因的方面是业惑,果的方面即是苦。要去掉苦果,应该断业,灭惑,不使再生。但业是种种行为,惑是种种烦恼,业惑之生起,在人事上随时随地几乎无法避免,要断灭它们,很容易走向禁欲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0259832.html